靈命更新之情緒篇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蔡蔭強

認識哀傷和失去的過程

哀傷的英文字‘grief’源於拉丁文動詞「負重擔」。哀傷指「因失去、災難和死亡事件而引起情感上的強烈痛苦,深切的傷痛。」「失去」是指失去所愛的人、物和生活,例如:與至愛的人生離死別、失去健康、失去工作、失去自尊、損失財富、失戀、失望和失去完整的家庭等。這些都使人哀傷。哀傷是痛苦的,像進入了黑暗的幽谷,這是一個漫長的歷程,重大的失去往往要經歷一至三年的哀傷。「失去」的經歷可使我們變得怨憤,卻也可令我們變得更成熟。以健康的態度來面對「失去」,可以是邁向成長和改變生命的重要途徑。

以下是面對失去和哀傷的過程,要留意每個人都不同,並且每階段都不是界線分別的,有混雜的情況,且會有進有退,並不死板。

哀傷的歷程

1. 否認或震驚

否認是人的自我防衛機制,可以減少人的痛楚,也可以使人一步一步的慢慢消化和面對現實。
當事人也許在理智上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,但是在感情上卻未能接受這失去帶來的痛苦,以致否認或感到麻木。否認是認為不是真的,感到麻木是認為自己沒有特別感覺。例如: 失戀或不想分開的一方會盡量想辦法去挽回逝去的愛情。檢驗出嚴重疾病的人會找多位醫生或作多次檢驗,希望最初檢驗的結果是錯的,或證明病情沒有那麼嚴重。被解僱的員工會盡力希望扭轉老闆的決定,或認為老闆是誤會了什麼,希望澄清誤會。

此時,也會有身心症的出現。例如高血壓、心跳太快或失常、暈眩、呼吸困難、失眠等。

2. 憤怒和混亂

這階段的人會被哀傷的事情困擾,百思不得其解。在掙扎中,情緒尋找出路。

憤怒通常是失去的第一個情緒發泄方法。憤怒是使自己感覺沒有那麼軟弱和無奈的情緒。因無法扭轉事實而向人、向自己或向神發怒。

 向人發憤怒是把事情的責任歸咎別人,無論是醫護人員、同事或朋友的離間的可能性等。

 向自己發憤怒是把事情的責任歸咎自己,有強烈的內咎,他們會怪責自己為何沒有設法避免事情的發生。例如認為自己不小心或做得不好,或不夠體貼,或自己不懂得與對方相處和服事對方,或錯信了別人的意見以至做錯決定等。
 對神的憤怒是質問神為什麼會這樣,懷疑神的慈愛和可靠,這是典型苦難問題的質疑。

這個時候,哀傷的人滿腦子充滿對所失去的人或東西的回憶,或許有一段時間會退縮,不想接觸其他人。

3. 跌入情緒低谷或抑鬱

由於發現事情已經不能逆轉,要面對現實了。這失去的情緒會轉向內心,他們會感到混亂,不知失去了的人或物使自己怎樣活下去,甚至失去人生樂趣,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。他們會有一些思想,想盡快找一些替代品,來使自己脫離哀傷,回復以往一樣。抽離社交也是常見的。但孤單是毒藥,對哀傷的人沒有好處。必須找到信任的人,說出自己的傷痛和掙扎。有人說每分享一次自己的哀傷,都是有治療的果效,甚至需要分享很多次。

4. 重新投入新的生活

他們逐漸接受失去的現實,以往的否定、憤怒及抑鬱的情緒漸漸消散,很多質疑都重新整理生活,由生活的細節開始。建立新的角色和重新與身邊的人聯繫。

這一切都是哀傷過程中健康而重要的環節。這個過程的重要關鍵是學會怎樣更真誠地去感受和表達傷痛,不再去否認和逃避。

基督信仰如何面對「失去」的痛苦

傳道書三章視得與失、聚與散、生離死別等為人生韻律。然而,人的問題是太過倚靠神以外的人和物,倚賴和依附這些給予的安全感、意義、價值和幸福。因此,當失去這些倚靠和依附時,人生頓然變色。雖然仍捨不得這些失去的,但是需要接納他們的逝去,心裡向他們說再見。因為花落必有花開,並且我們生命中有神的同在。

信仰可以盛載苦難,為此耶穌基督道成肉身,來到世間,親嘗人間疾苦,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,經歷身心靈的痛苦及死亡。因此,祂體會、知道、明白人的痛苦,並願與人同行,共渡人生一切的痛苦及哀傷。無論人是多麼成功,性格多麼堅強,我們都必須向主開放,讓內心的痛楚向主陳明,然後靠主的能力站起來面對未來。

教會是基督的身體,弟兄姊妹互為肢體。聖經教導:「若一個肢體受苦,所有肢體就一同受苦」;「與喜樂的同樂,與哀哭的同哭」。失去所愛的人或物是十分痛苦的,教會這群體扮演重要的角色,表達愛心關懷、支持及安慰,與他共渡這個哀傷階段。我們不要怕向人說出自己的掙扎和軟弱,因為我們的主在客西馬尼園也向門徒表達自己的哀傷。

Josh Stobbard